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

日期:

图:中国前瞻性布局是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加快转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强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

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愈发加快,数字化、人工智能(AI)、绿色低碳等新的要素扮演重要角色,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成为焦点。但也要看到,部分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预算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贸易战”、“科技战”等风险。
展望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将加剧,中国制造企业有必要增强生产韧性,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供应链体系,并着力提升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扩大前沿科技应用,提高产业链核心地位。

发达国家制造业升级计划

美国: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复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于任期内即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大力推行“再工业化”计划,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也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计划,力图通过制造业回流振兴美国经济。拜登政府时期主打“制造业复兴政策”,相继推出《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和《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现时为特朗普第二任期,也随即宣布重塑美国制造业,延续第一任期内推行的制造业回流美国计划,并寄希望于通过关税战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
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取得一定进展。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美国制造业建设支出从764亿美元大幅增至2355亿美元。清洁能源与高科技领域,截至2024年7月的累计总额达到8978亿美元,其中7380亿美元流向制造业。
从研发支出来看,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2019年以来美国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研发强度)一直高于3%。但从制造业增加值来看,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10%左右,全球占比在16%,两者数据并未出现显著增长,而且未来支撑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的财政预算空间将受限于高债务和高赤字,“特朗普2.0”可能发起的“关税战”也将对美国制造业复兴带来冲击。
日本和德国: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日本和德国均以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有重要国际份额。制造业是支撑日本经济的核心产业,2022年日本制造业约占GDP的比重为20%。从经营情况看,日本财务省发布的《企业统计调查》显示,2022年、2023年日本制造业营业利润分别为19万亿日圆、17.9万亿日圆,均高于2020年新冠疫情前的水平。近年来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人工智能战略2019》、《生物制造革命推进事业研究开发计划》,以及围绕半导体等提出新的投资计划,2023年日本政府宣布计划斥资约130亿美元促进半导体生产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本国内8家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宣布,未来9年间投资约310亿美元,以提升半导体产量。
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以制造业强国著称,按现价计算,2023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为8449.26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约19%。德国政府提出“制造-X”计划及《国家工业战略2030》,计划向芯片企业提供总计约20亿欧元的补贴。但德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其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从9%降至5%,外部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内政局不稳定等不利形势对制造业带来威胁,能源危机导致制造业成本大幅攀升,欧盟内部掀起“脱钩断链”的思潮,支撑德国制造业崛起的“红利”消退,德国制造企业开始出现“去德国化”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弯道超车”

中国: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业取得重大进展。从三组数据来看:一是制造业增加值。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6.2%,自2010年以来连续十三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二是研发投入。2024年相关经费总量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经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9%。三是产业链附加值。比如芯片设计和先进制程技术,2022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的总销售额达到543亿美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规模增至164.75亿美元。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归纳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战略布局前瞻性。中国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加快转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目前财政、货币政策同向发力,强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二是政策和市场协同。中国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制造业创新人才,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同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创新研发,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充分利用中国超大市场优势,加快提升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占比。三是国际视野。中国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领域,瞄准新能源、半导体、生物製药及AI等重点领域,因而中国在可再生及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显现国际竞争优势。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的领头羊。
墨西哥和越南:抢抓制造业重构红利
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墨西哥和越南借“红利期”快速发展制造业。2023年墨西哥和越南的制造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607.28亿美元、1026.2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0.16%、23.88%。两国的主要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包括税收、土地以及市场准入)及一定的制造业基础。
具体来看,墨西哥受益于《美墨加协定》较低的关税和全球供应链重组,逐渐成长为拉美地区第二大经济体,重点发展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支柱产业,吸引大量全球制造企业在墨西哥投资设厂。研究显示,自《北美贸易协定》生效以来,墨西哥整车产量稳定在300万辆左右,汽车零部件产值增至1049亿美元。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比56%。但墨西哥也面临美国“关税战”等挑战。
越南的制造业发展一方面受益于全球产业链转移,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东南亚制造业中心发展的结果。在扩大比较优势、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越南也在积极推进半导体产业发展。越南政府公布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设定了至2030年的战略目标和到2050年的长远愿景。展望到2050年,越南立志打造至少300家芯片设计公司,并建立起完整的自主半导体生态系统,届时半导体产业的年营业收入将超过1000亿美元。

未来科技竞争成为重要基石

总的来看,未来科技竞争的重要基石仍是制造业,不论是AI还是其他新技术应用,都依赖于高端制造业发展。但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升级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未来实现技术创新和价值链跃升的难度也在增加。
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还需要持续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坚定推进自主创新。“特朗普2.0”外部冲击的风险上升,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更大规模的基础研究投入及创造更开放的国际科研环境,寻找多元化市场,尽可能对冲“脱钩断链”风险。二是抓住制造业扩张周期的机遇。全球制造业竞争催生新的需求,驱动全球制造业产能扩张,这就需要制造业企业优化产能和资源配置,以科技自主创新引领制造业升级。三是持续提升生产韧性。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经营环境,制造企业有必要利用新的技术解决跨区域物流、信息流和运营成本问题,并提高供应商多元化程度及开发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四是强化制造业风险管理。“特朗普2.0”临近,跨国科技和制造业投资并购或面临更严格的审查,企业需要坚守合规底线,降低合规风险并着力防范国别和政策风险,做好极端情景的供应链压力测试,防范国别风险及政策风险。

来源:大公报

[ad_1]


[ad_2]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Share post:

订阅

spot_imgspot_img

流行

相关文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