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变革,开启经济增长新篇章

日期: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技术,是2025年“两会”的关键词之一。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突飞猛进,在政策的持续加码下,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产业融合应用加速落地、生态安全建设逐步建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将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在此背景下,发展“人工智能+”对重塑行业格局、推动社会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人工智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人工智能+”,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相关领域发展呈迅猛态势,在政策支持下,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及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各省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制定《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提出五大标杆应用工程和十大示范性应用;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提出到2025年底,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出到2026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出五大行动,明确到2026年力争智能算力集群规模在国内同类城市中领先。
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我国人工智能论文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热门领域的引用量位居世界前列;Kimi、豆包等国产智能助手的崛起,以及2025年初DeepSeek的爆火,不仅展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更以显著低成本和卓越性能赢得了世界瞩目,表明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开源社区,贡献和积累了大量 优质代码和技术经验。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
产业融合应用加速落地。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新兴领域融合,进一步打开了行业想象力和可能性。在智慧工厂方面,实现智能矿山、车间,开展预测性维护等;在智慧医疗方面,快速分析医学影像,加速新药研发等;在智慧物流方面,更加高效、精确的完成复杂动作;此外,在农业、金融、教育、交通、文旅等方面均有涉及。不仅打破了现有模式,推动了传统行业加速转型升级,还丰富了市场供需,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生态安全建设逐步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部分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的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规,不仅有助于人工智能做到有法可依,更能激发企业的创造活力和信心。这些内容亦是今年两会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人工智能+”发展意义

发展“人工智能+”有助于重塑行业格局,助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是推动产业升级,释放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数智化转变,形成更具力量和潜力的发展动能。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效率。通过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帮助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挖掘海量数据背后的运行规律,同时在此过程中将资源进行合理恰当的重新分配,创造出可能的新型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赋能千行百业。一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普惠发展。完善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养老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优化民众体验。二是完善终端应用和场景培育,共享发展成果。人工智能不仅深度融入人们日常所需,更可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夯实拓展应用场景,助力各行业百花齐放。

“人工智能+”发展建议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技术,我国需要牢牢抓住此次重大战略机遇,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精细的战略规划和布局,统筹建设和完善基础理论、技术研发、终端应用等方面路径,以政策为引导,推动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高效合理配置,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2025年3月4日,深圳市国资委发布首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的加速渗透正带动社会变革。二是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在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甄别具有创新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截至目前在人工智能概念股84家上市公司中,有31家企业存在评级记录,其中AAA级别占比12.9%,AA+和AA级别占比45.2%,应关注债券市场对其融资支持情况,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ad_1]


[ad_2]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Share post:

订阅

spot_imgspot_img

流行

相关文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