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资金面和基本面的背离造成的“杠铃行情”自带“切换”、“波动”和“调整”属性,“红利+主题走强、大盘顺周期不涨”的市场结构容易造成主题交易相对过热,导致主题弹性受限,常有调整和内部切换需求。
12/17的小盘主题调整并不意外——近年来主题行情从小盘科技扩散至小盘消费后,往往是主题行情退坡的信号;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轮主题行情在前期科技类主题涨幅较多的情况下,市场选择切换至消费类主题以延续主题风格,而不选择切换至大盘顺周期方向,或说明市场更偏向于在主题内部进行切换,“以空间换时间”,等待明年春节归来的政策加力与基本面改善验证窗口。当前资金面和基本面的背离造成的“杠铃行情”自带“切换”、“波动”和“调整”属性,“红利+主题走强、大盘顺周期不涨”的市场结构容易造成主题交易相对过热,导致主题弹性受限,常有调整和内部切换需求。基本面和资金面背离未结束,短期调整后市场如见底上涨,或仍是偏主题行情。另外,消费类主题行情难有科技主题类似“人型机器人”、“AI应用”的产业趋势,其主题空间往往依靠长期超跌后的估值修复,后续科技类主题调整降低热度后或仍反复活跃。
小盘主题行情占优时,更主流的情形是科技类小盘作主线。主题风格占优的本质是在“强预期,弱现实”和流动性驱动下,市场追求赔率交易。小市值股在市值上更有空间,科技股在产业趋势上具备爆发力和想象力,因此小盘科技是主题行情的良好载体。相比之下,消费股(即使是小盘消费股)的需求侧相对稳定,很难产生类似科技板块“AI应用”、“人型机器人”等产业趋势。因此从历史表现上看,主题行情如果由消费领头,往往源于小盘科技主线交易过热后题材行情出现扩散,是小盘主题行情退坡的信号。24年11月后,市场结构值得关注的特征是小盘消费主题成为主线,而主题行情依然占优。
消费类板块也分为需要基本面共识的板块与需要流动性的主题板块。消费类常归类为大盘成长,这一主流印象来自于白酒、调味品、免税等大盘消费;这类板块的拉升虽不需要很多换手,也属于相对“省钱”的板块,但可能更需要对基本面预期的共识。小盘主题类板块并非只有TMT、科技类,消费类板块中也有许多小盘主题板块,他们具有小盘主题风格的共性:一是平均市值较小;二是拉升所需换手较多,也需要较为充沛的流动性环境。这类消费细分板块集中在社会服务和商贸零售(申万一级行业)下,例如超市、零售和电商服务,这三个板块分列近20天三级行业涨跌幅前三位。
本轮消费领涨不仅因小盘主题风格驱动,长期超跌后的修复也是重要特征。本轮“超市调改”主题中领涨的永辉超市自2020年4月股价见顶后经历超过4年的调整周期,最大调整幅度超过80%;电商服务板块中的南极电商自2020年7月股价见顶后,4年间调整幅度接近90%。我们认为,消费股(即使是小盘消费股)的需求侧相对稳定,很难产生类似科技板块“AI应用”、“人型机器人”等产业趋势,消费类主题的估值上限不如科技类,消费主题行情的赔率需要依靠超跌提供;消费主题本轮涨幅已较大,后续科技类主题调整降低热度后或仍反复活跃。
行业配置建议:赛点2.0第二阶段,政策驱动与主题轮动。市场宽幅震荡,主题行情剧烈波动下机构较难参与,在明年春节归来基本面改善验证之前,切忌追高卖低。政策驱动与主题轮动把握信创和消费阶段大波动,重视恒生互联网。市场正处于“强预期,弱现实”的赛点2.0第二阶段,类似23H1的“杠铃策略”:一边是政策态度转向,对未来预期改善,风偏上行,成交额持续高位,导致主题行情占优、高换手的科技方向活跃;另一边是政策生效需要时间,政策出台节奏和力度也会根据经济现状“边走边看”,“弱现实”或将持续一段时间,垄断红利不时会有所表现。惠民生、促消费后续政策加力也值得期待。
风险提示:过去历史经验仅供参考;风格分类仅供参考;政策出台和落地具备不确定性。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