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注定是被历史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地缘冲突延续,经济波动剧烈,政治格局发生深远变化。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重大事件不仅重塑了国际关系,还深刻影响了全球市场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我们将梳理2024年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事件,以回顾这一年中动荡与变革的轨迹。
俄乌战争继续:僵局难破
在俄乌战争的第三年,战局重心开始向俄罗斯倾斜。1月-3月,乌克兰试图通过对东部战线的反攻夺回部分领土,但战果有限。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大了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能源和交通网络受损严重。避险需求推动黄金价格从1月初的1920美元/盎司上涨至2月末的1980美元/盎司。
4月,乌克兰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发起小规模越境攻击,试图迫使俄军重新部署兵力。然而,俄罗斯利用10000名朝鲜士兵防守该地区,未受到显著影响。同月,乌克兰情报部门成功暗杀了一名高级俄军将领,这一高调行动再次提升了地缘风险预期。黄金价格在4月底突破2000美元/盎司。
7月,战争局势进一步升级,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关键港口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导致乌克兰粮食出口中断,引发全球供应链担忧。黄金价格因此攀升至2050美元/盎司,达到年内高点。与此同时,乌克兰试图通过国际社会施压获得更多武器支持,但西方国家对持续援助的意愿开始减弱,这使市场避险情绪进一步加剧。
9月,乌克兰的反攻尝试在东部和南部战线受挫,战局陷入僵持。俄罗斯加强对乌克兰能源设施的打击,导致乌克兰国内能源短缺。随着冬季临近,战争的不确定性再次推高黄金价格,在10月初达到2100美元/盎司。
12月初,乌克兰情报部门冒着激怒俄罗斯的风险,在莫斯科一栋公寓楼外通过安放炸弹成功暗杀了一名俄军高级将领。与此同时,乌克兰继续抱怨西方对提供先进武器的支持过于迟缓。尽管如此,美国在11月改变了长期政策,批准基辅使用美制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
随着2025年的到来,战争能否继续以消耗战的方式进行成为关键问题。俄罗斯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据明显优势,但经济正逐渐走向衰退。另一方面,乌克兰军队已近乎崩溃,而西方的支持可能也会动摇。尽管呼吁谈判停火的声音越来越多,但普京对任何协议的条件似乎是乌克兰全面投降。
中东动荡:局势升级
2023年10月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引发的连锁反应在2024年持续震动整个中东地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战争仍在继续,目前死亡人数已超过45000人,北加沙濒临饥荒。尽管以色列取得了许多战术胜利,包括击毙了哈马斯领导人及“10月7日袭击”策划者亚希亚·辛瓦尔,但其战略目标——彻底击败哈马斯——仍未实现。
4月,以色列空袭了伊朗声称位于大马士革的领事馆,这引发了伊朗前所未有的导弹和无人机攻击。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帮助下,以色列成功挫败了这次袭击。随后,以色列对伊朗的防空系统进行了有限的空袭。这次冲突导致市场对中东地区原油供应的担忧急剧升温,布伦特原油价格从80美元/桶快速攀升至95美元/桶,黄金价格也从1920美元/盎司上涨至2000美元/盎司,成为避险资金的重要选择。
7月,以色列在德黑兰暗杀了一名参加伊朗新总统就职典礼的高级哈马斯领导人。两个月后,伊朗再次以导弹袭击进行报复,但也基本被击退。布伦特原油价格在9月中旬突破110美元/桶,达到了2024年的峰值。黄金价格同步上涨,在9月底突破2,10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由于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影响了全球投资者情绪,避险需求进一步增强,同时石油供应链的潜在风险令能源价格居高不下。
然而,到了10月底,以色列对伊朗的导弹生产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空袭,显著削弱了伊朗的军事能力。这一行动使市场对冲突升级的担忧有所缓解,布伦特原油价格从高点回落至100美元/桶附近,黄金价格也回调至2,050美元/盎司左右。但整体而言,原油和黄金全年均录得显著涨幅,原油价格全年上涨超过30%,黄金价格全年涨幅接近15%。
中东局势的恶化不仅加剧了能源市场的波动,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反应。油价高企推动了全球通胀上升,进一步限制了央行的政策空间,而黄金的持续走高则凸显了其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的避险属性。2024年的原油与黄金市场表现,再次证明了中东地区在全球资源与金融市场中的关键地位。
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回归
2024年,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完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逆袭之一。在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后,甚至共和党高层都认为特朗普对此“负有道德责任”,他的政治生涯似乎已画上句号。然而,他凭借对共和党基层选民的独特吸引力、公众对经济和非法移民问题的不满,以及拜登低迷的公众支持率,实现了强势回归。
尽管2024年初看似将重演2020年的大选对决,但这一假设未能成真。7月,拜登在一场灾难性的辩论后宣布退出竞选,加剧了人们对其是否适合再任四年的质疑。民主党迅速团结在哈里斯周围,推选她为总统候选人。尽管哈里斯在唯一一场总统辩论中被广泛认为表现优于特朗普,但这并未转化为选举日的胜利。最终,特朗普成功当选,并宣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授权”。然而,这一胜利并非毫无争议。
共和党赢得了国会的控制权,但在众议院的优势席位数为美国历史上最少。上周,在一场关于政府支出的争论中,特朗普发现众议院共和党人并不总是会听从他的指示。
特朗普的重返白宫再次验证了一句格言:虽然外交政策很少影响美国总统选举,但美国总统选举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当前的问题在于,特朗普将以何种速度和力度推动改变。
极右翼崛起:欧洲政治格局分裂
今年的议会选举进一步确认了右翼民族主义或激进政党在法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崛起。10月底,奥地利议会在9月议会选举中自由党取得历史性胜利后,首次选举一名极右翼政治家担任议会领导人。
在法国,为应对夏季提前议会选举,成立了共和阵线,成功阻止了民族集会党(Rassemblement National)上台。然而,缺乏明确多数派的局面引发了持续的政治危机。9月,反移民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首次赢得地区选举,并在另外两场选举中取得历史性高票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议会于11月27日批准了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新委员会于12月1日正式开始工作,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成功连任,并承诺在任期的前100天内推动重大项目。
韩国戒严令风波:金融市场震荡
12月3日深夜,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戒严,但在遭到民众和反对党议员强烈反对后被迫取消。这场仅持续6个小时的闹剧引发韩国政坛地震,尹锡悦被弹劾,余波至今仍未平息。
12月14日,第二次弹劾动议案通过,尹锡悦即日停职,国务总理韩德洙代行总统职权,历时12日的戒严风波暂告一段落。尹锡悦由此成为韩国宪政史上继卢武铉、朴槿惠之后第三位被国会弹劾的总统。韩国宪法法院将在180天内对弹劾案作出最终裁决,决定尹锡悦是否下台。
这场政治风暴对韩国金融市场也造成了严重冲击,韩元兑美元汇率在12月20日失守1450关口,12月26日进一步跌破1460关口。随着对韩国经济增长势头和政治形势的担忧加剧,12月27日,韩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480关口,接近2009年3月13日创下的1美元兑1483.5韩元的最低值。
韩国央行12月24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受戒严令风波影响,韩国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暴跌至88.4,比前一个月下降12.3点,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这也是自2022年10月底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导致159人丧生以来,韩国月度消费者信心的最低水平。
12月25日,韩国央行表示,由于政治不确定性和其他下行风险增加,计划明年进一步降息,并承诺如有必要,将在适当的时候实施市场稳定措施。
全球降息潮起:宽松政策缓解经济压力
2024年全球多个主要央行开启了降息周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美联储。美联储在2024年9月18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00%之间。这是美联储自2020年以来首次降息,标志着美国正式进入降息周期。美联储今年共连续进行了三次降息,累计降息100个基点,目前处于4.25%至4.5%的水平。
2024年,欧洲央行共进行了四次降息。6月7日,欧洲央行宣布将三大关键利率均下调25个基点,开启降息周期。然后又分别在9月12日、10月17日、12月12日宣布降息。四次降息反映了欧洲央行对欧元区经济状况和通胀前景的担忧,旨在通过降低借贷成本来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胀回升。
今年开启降息的央行还包括:12月11日加拿大央行降息50个基点,至3.25%,符合预期。这是加拿大央行连续第五次降息。今年6月,加拿大开启宽松周期,6月降息25个基点;在随后7月和9月的两次会议上,均降息25个基点;在10月会议上,加拿大央行的降息步伐加大,降息50个基点,12月会议降息幅度与10月相同。瑞士央行在2024年3月率先降息25个基点,成为G10国家中首个降息的央行。当地时间12月12日,瑞士央行宣布下调政策利率50个基点至0.50%,为年内连续第四次降息。瑞典央行在2024年5月开始降息。至今年年底,瑞典央行已累计宣布下调基准利率150个基点。
年底,全球多家央行陆续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北京时间12月19日凌晨,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但对2025年的货币政策表态已偏鹰;19日上午,日本央行宣布按兵不动,将政策利率维持在0.25%;19日下午,瑞典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19日晚间,英国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4.75%不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分化在2025年或进一步扩大。美国经济数据表现超预期,面临再通胀风险,美联储或将考虑放慢降息步伐;欧元区在消费和工业依旧疲软的情况下,将维持宽松节奏大幅降息;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空间则较大。
加密货币爆发:比特币创历史新高
加密货币市场的资本总额现已接近3.8万亿美元,几乎在一年内翻了一番。1月初,在全球高利率环境下,市场对高风险资产的需求疲软,比特币价格跌至16,500美元,创下近两年低点。然而,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首个比特币现货ETF,引发市场乐观情绪。这一里程碑事件吸引了大量机构资金涌入,比特币价格在4月初突破30,000美元,较年初上涨逾80%。
进入6月,贝莱德(BlackRock)和富达(Fidelity)等大型机构宣布增持比特币,进一步推动牛市启动,比特币价格在7月底突破45,000美元。与此同时,多个国家(如阿联酋、新加坡)加大对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其他主流加密货币如以太坊也出现同步上涨,整个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显著攀升。
9月,比特币价格突破55,000美元,达到年度新高。然而,监管压力在此时开始显现。美国和欧盟对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和稳定币使用加强审查,市场短暂震荡。11月初,SEC传出可能重新审查加密货币ETF审批流程的消息,比特币价格回调至50,000美元附近,但市场信心并未明显动摇。
12月,美联储暗示2025年可能降息的消息进一步提振市场,同时多个主权财富基金宣布将部分储备投资于比特币。这些利好因素推动比特币价格在12月底突破70,0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全年涨幅超过300%。以太坊价格也突破5,000美元,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接近3万亿美元。
2024年,比特币的显著反弹巩固了其作为数字黄金的地位。现货ETF的推出和机构资金的入场推动市场加速发展,同时监管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提醒投资者保持谨慎。比特币的表现不仅提振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也进一步推动了数字资产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提升。
年初至今,以太坊(ETH)上涨了67%,索拉纳(SOL)上涨了119%,瑞波币(XRP)飙升了277%。此外,由于其比特币积累策略,微策略(MicroStrategy Inc)公司的股价到目前为止已飙升约492%。
日本央行转向:退出YCC并加息
与全球“降息潮”相悖而行,日本央行成了一个最特别的存在。
在长达三十年的通缩期间,日本央行长期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提振经济。今年以来,随着日本物价水平稳步回升,薪资增长也逐渐企稳,日央行十分重视的工资和价格之间的良性循环已经显现,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普遍预计日本央行将很快加息。
在市场翘首以待之下,日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靴子终于落地。3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为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宣告了长达8年的负利率时代的终结。
日央行还宣布,将结束YCC(收益率曲线控制)框架,声明中不再提及引导长期利率至0%左右的收益率控制曲线,并取消对日股ETF和REITS(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购买计划。
日央行时隔十七年来首开启加息周期,标志着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彻底终结,或意味着日本走出了长达三十年的通缩阴霾。
不过,市场普遍预期日本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将是渐进式的。该行在宣布利率决议时也表示,将暂时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未来日本央行将酌情实施货币政策。
日央行“突袭”加息令日元走上上升区间、推动外逃的日本家庭资产回流国内,迅速震动全球金融市场。
日央行宣布调整YCC当天,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蒸发超6万亿美元市值,债市一度哀鸿遍野,多国基准国债价格暴跌、收益率蹿升,10年期日债收益率创2014年来新高,美国长债价格一度创下年内最差单日表现。
有观点认为,日本在经历近17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之后,今年连续激进加息引发了可预见的、必要的风险重新定价。
欧洲银行危机:流动性紧张引发市场恐慌
2024年,欧洲银行业爆发了一场广泛的流动性危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稳定造成重大冲击。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高利率环境的持续压力。欧洲央行为对抗高通胀,自2022年以来持续提高政策利率,到2024年初,借贷成本已升至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企业和家庭的还款能力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的激增令银行资产负债表压力骤增,尤其是对中小银行影响尤为显著。这些银行因过度依赖地方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在高利率下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加剧了金融风险。
2024年2月,德国一家区域性银行因流动性枯竭宣布破产,成为危机的触发点。随后,储户开始恐慌性撤资,大量存款流向更大的跨国银行或其他避险资产,导致中小银行资金链条进一步紧绷。3月,多家欧洲中小银行报告流动性问题,市场对银行体系健康状况的担忧迅速升温。这一系列事件导致欧元大幅下跌,从1月的1.09美元附近逐渐跌至3月的1.03美元,市场对欧洲金融体系的信心受到严重冲击。
为应对危机,4月,欧洲央行迅速采取行动,设立特别融资工具,向面临流动性问题的银行提供短期贷款。同时,欧盟各国政府宣布扩大存款担保范围,以稳定公众信心。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立即扭转市场情绪。银行股价在第二季度大幅下跌,欧洲股市震荡加剧,避险情绪推动黄金和美国国债等资产价格飙升,进一步削弱欧元表现。到6月,欧元兑美元一度跌破1.00美元心理关口,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到了第三季度,随着欧洲央行放缓加息步伐并出台更多救市政策,欧元开始小幅反弹。然而,反弹力度有限,主要因为投资者对欧洲经济前景和银行体系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与此同时,高风险国家(如意大利、希腊)的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进一步分化了欧洲债券市场。
尽管在各方干预下危机逐步得到控制,但其长期影响深远。金融市场对欧洲银行体系的信心恢复缓慢,中小银行的业务扩展能力被严重削弱。为了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欧盟计划在2025年初实施更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要求。然而,这场危机也暴露了欧洲经济在高利率环境下的脆弱性。欧元在全年走势中先抑后扬,但仍以弱势收尾,全年兑美元下跌近10%,凸显了未来政策制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全球经济放缓加剧:增长面临多重挑战
2024年,全球经济继续在高利率政策的压力下放缓,特别是欧洲和新兴市场受到重创,美国经济也未能幸免。这一年中,美联储的政策动态和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主导了美元的走势。美元指数(DXY)全年波动显著,反映了投资者在避险需求和政策预期变化之间的博弈。
1月-3月,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政策以对抗顽固的核心通胀,市场对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逐渐减弱。美元指数在1月初达到103点,随着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美元作为避险资产需求增加,3月初美元指数一度升至106点。与此同时,新兴市场货币承压,资本流出加速,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困境。
4月-6月,IMF和世界银行先后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尤其指出欧洲和新兴市场表现不佳。美元指数在5月初升至107点,创下年内高点。然而,美国国内经济数据开始表现疲软,消费者支出下降,制造业活动萎缩,引发市场对美联储可能暂停加息的预期增强。美元在6月中旬回落至105点附近。
7月-9月,美联储在7月的政策会议上暗示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市场开始预测2025年可能启动降息周期。这一信号导致美元在8月初跌至102点。此外,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降息和经济刺激政策稳定市场情绪,其货币相对美元企稳,使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
10月-12月,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再度推高避险情绪。俄乌战争加剧和中东冲突升级,使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在10月回升至104点。但随着美联储在12月释放进一步宽松信号,市场预期美元利差优势将逐步减弱,美元指数在年底回落至103点。
2024年,美元走势呈现先扬后抑的特点,全年波动围绕经济数据、政策预期和地缘风险展开。美元的强势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为2025年的美元表现埋下了不确定性。
2024年是充满矛盾与机遇的一年。动荡的地缘局势、经济的不确定性塑造了这一年的全球格局。这些事件不仅定义了当下,也为未来的国际秩序与全球合作埋下伏笔。在动荡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谋求突破,将成为各国在2025年及未来的关键任务。2024年已经画上句号,但它的影响将深远而持久。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