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公开市场净回笼,跨年扰动不足为惧
• 降准虽迟到但不会缺席,春节前落地概率大
• 降息考量因素偏多,“择时”最重要
新年开启之际,虽然中国银行间资金面有所波动,不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仍显克制,全周录得净回笼2,892亿元人民币。市场人士表示,跨年因素对流动性略有扰动,但资金价格总体未见持续性走高,在价格工具为主要考量的政策基调下,公开市场灵活操作不出意外。
他们并指出,去年底市场预期的降准未有兑现,不过机构仍普遍认为降准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预计随着年初地方债发行再度加快,叠加春节取现需求增多,央行或选择在春节前降准以呵护跨节流动性。
对于降息,他们则认为,政策靠前发力的指导下,一季度降息概率仍在,不过此举仍会受到美联储降息步伐、国内银行息差压力以及汇率等因素影响,“择时”是重点。
“不缺钱的,这周跨年可能有点扰动,问题不大,这么操作没什么意外的,”上海一私募机构研究人士说。
他并称,跨年后资金市场利率普遍回落,此外央行也无意让资金面过度宽松,银行体系短期资金相对中性,地方债大量发行前,逆回购操作应该会保持稳定。
南京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浩则提到,“基调是宽松,但价格是核心,价格波动加大,可以管控场内杠杆。现在降不降准都不重要了,每月的定期投放,比之前降准时期还充足。”
中国央行2024年12月开展了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全月并净买入3,000亿元国债,明显放量超额填补了MLF(中期借贷便利)缩量续做的缺口。业内人士称,央行未来将会继续开展大额买断式逆回购,同时持续净买入国债,使之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渠道。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中国央行周五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93亿元七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仍为1.50%。该操作规模较上日续降,据此计算,公开市场单日净回笼885亿元,本周则净回笼2,892亿元。
据路透统计,本周公开市场有5,801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今日到期1,078亿元;周三为元旦假期,国内金融市场休市一天。
降准或在春节前落地
回顾以往跨年后流动性表现,1月中上旬资金面通常受多重因素影响而阶段性收紧,包括银行为实现年初“开门红”加快信贷投放、1月缴税高峰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以及今年初地方债发行节奏料继续加快;此外,春节前现金需求大幅上升,央行往往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形成净投放高峰。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谭逸鸣团队的最新报告认为,关于降准,预估2025年或有100-150BP(基点)的降准空间,对应2-3次降准操作;关于时间窗口,不排除年初在对冲税期高峰、地方债加快发行、春节取现需求等因素下,央行降准呵护流动性平稳跨节的可能性。
该报告同时指出,关于降息,预计1月降息的概率或仍存在,政策靠前发力,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对此需密切关注银行息差压力、“特朗普政策”及汇率压力变化。
中信证券固收团队亦认为,2025年同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类似,1月流动性同时面临税期和春节取现需求叠加,税期有可能阶段性表现为资金利率小幅抬升;同时,2025年可能是政府债融资节奏前置的年份,1月还需警惕政府债供给带给资金面的冲击。
该券商并称,参考往年春节前后央行的操作模式,不排除过年前降准的可能。即便不降准,考虑到央行目前丰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可能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入等多种工具配合来熨平资金面波动。
人民日报去年12月底曾引述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2024年以来的)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还有一定空间”。
不过,潘功胜此次并未提及下次降准降息的明确时间点。事实上,2024年12月底,市场期待的年内第三次降准也并未到来。
中国央行在2024年共两次降准,首次在2月落地,第二次在9月,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共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
路透统计数据显示,1月15日将有9,950亿元的MLF到期。中国今年春节假期落在1月28日至2月4日。
相比降准,降息面临更多因素考量。“五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还是太高了,应该给实体降息,我觉得降LPR更优先,”南京证券的杨浩说,“现在汇率压力这么大,降息也要关注经济压力的变化。”
来源:路透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