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民主党人一直试图将特朗普定义为美国民主规范和政治传统的异类。 希拉里·克林顿在2016年称他对美国民主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攻击。 四年后,拜登则指出,特朗普侵蚀了「国家的灵魂」。
周二晚上,副总统贺锦丽延续了这个趋势,她站在特朗普最臭名昭著的演讲现场(他煽动自己的支持者在国会大厦闹事),试图团结全国来反对他——连续三届总统竞选都出现了这样的尝试。
她称川普是「小气的暴君」。 作为一名遭到弹劾的总统,他寻求重获不受制约的权力。 作为一名被判有罪的重罪犯,他决心起诉自己的政敌,让美国人分裂并相互恐惧。
然而,在这些尖锐的攻击中,可以看到策略改变的迹象。 与她之前的所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不同,贺锦丽寻求将生存困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自己的论调与能激发更多美国选民的经济担忧交织在一起。
「我向你们保证:即使你们不投票给我,我也会始终倾听你们,」她说。 「如果川普当选,他在第一天就会带着一份敌人名单走进那间办公室,而我会带着一份待办事项清单上任。」
她的做法相当于默认了一个无法逃避的政治现实。 川普并非一个边缘人物。 周日晚上,麦迪逊广场花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仅是为特朗普,也是为他之前的一些黑暗行为,这生动地提醒着人们,他已经成为共和党的灵魂。 下周二无论输赢,大约一半的美国人都已团结在他身后。
在竞选的最后几天里,贺锦丽试图将此人与他的支持者分开。 把共和党人定义为极端的MAGA的做法已经不复存在,这是拜登在2022年期中选举期间使用的攻击口号。 相反,贺锦丽正在以各种大大小小的方式,向可能曾经投票给这位前总统的共和党人伸出橄榄枝。
她前往摇摆州与共和党人一起举行活动,其中包括来自怀俄明州的保守派前众议员利兹·钱尼,她是最激烈的特朗普反对者之一。 贺锦丽还承诺将任命一名共和党人进入内阁。 她的竞选团队向那些以前投票给特朗普的人发出了一系列直接呼吁,提醒他们,投票亭里的隐私是可以保证的。
民主党内的部分人——包括周二在她身后被灯光照亮的那位目前的白宫主人——对这种新做法似乎还拿不准。 就在她上台之前,拜登总统似乎在一通竞选电话中把那些支持川普的人称为「垃圾」,通话在互联网上迅速传开,被共和党人抓住不放,而总统本人也很快在社群媒体上寻求澄清。 拜登说,他指的只是特朗普周日集会上那个称波多黎各为「垃圾岛」的喜剧演员。
贺锦丽一直在极力避免出这样的乱子。 本月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当被问及支持特朗普的选民是否「愚蠢」,她反驳道:「哦,天哪。 我绝不会这样说美国人民。」
她说,特朗普才是「那个倾向于贬低、轻视和贬损美国人民的人」。
虽然贺锦丽将特朗普描绘成在美国民众当中制造分裂的人,但她将其置于一个更为传统的政治框架中,视之为一个脱离民众的富人政客。
她经常指出特朗普会为了他的亿万富翁朋友出卖中产阶级的经济需求这一点。 她的政策建议集中在切实的经济问题上,例如增加老年护理的覆盖范围、降低托儿费用、为新购房者提供补贴以及应对高昂的食品价格。 就连堕胎也从个人自由和医疗现实的角度予以重新定义,而不是什么更为崇高的信仰或道德问题。
周二晚,贺锦丽对集会现场的人群说,「我保证寻求共同点和常识性的解决方案,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我不寻求政治上得分。 我要的是取得进步。」
她的这些做法旨在扩大她的政治阵营。 为了赢得选举,贺锦丽必须激励痛恨特朗普的民主党基本盘,同时赢得独立选民和共和党选民的支持,这些选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钱包。
根据《纽约时报》/锡耶纳学院最近所做的一项民调,只有7%的选民表示,民主是他们选择总统的最重要考量。
尽管如此,特朗普本人周二晚上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舞台上试图利用拜登的「垃圾」说,希望选民能够对他自己将民主党人或不同意见者妖魔化为「害虫」的言论视而不见。
「那太可怕了,」他说道,并将其与希拉里在2016年「一群无耻之徒」的说法相提并论。 多年来,共和党人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战斗口号。
而48小时前,保守派电台主持人希德·罗森博格刚刚在特朗普的集会上将整个民主党描述为「一群堕落、低级、反犹的之辈」,后者并没有对此予以谴责。
周二晚上,贺锦丽承诺要撵弃的正是这种煽动性言论。 她承认国家的分裂,但她的竞选核心承诺是,这种分裂不必持续下去。
「有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来自内部的敌人』,」她说。 「美国长期以来被太多的分裂、混乱和互不信任所困扰。 我们很容易忘记一个简单的事实:事情不必如此。」
然而,即使贺锦丽成功地团结起一个联盟来击败特朗普,她可能仍然不得不面对他在共和党内的强大影响力。
他关于2020年大选的谎言在共和党内流传,并被保守派媒体、政客和名人在过去四年中不断放大。 如果他获胜,他的支持者不仅会看到一个新的未来,而且在他们看来这还是一次正当的失而复得。 如果他输了,他们已经为可能出现的不法行为做好了准备。
随着选举日的临近,特朗普又增加了一项对民主党的攻击。 他虚假地预言,该党将会在竞选中作弊。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