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总览篇:探北交所市场上涨脉络,寻其中之根源。北交所开市距今已历经三年,北证50指数历经三次上涨周期。第一波上涨周期位于指数推出前夕。第二波上涨周期位于北交所开市2年临近,此时8支北交所2年定开基金即将开放赎回,北交所市场成交低迷以及与其他板块的估值价差位于历史极值。第三波上涨周期位于近期我国政府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后,政策通过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加强财政税收,出台并推进降准、降息等金融政策,以达到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此周期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同处上行阶段。我们认为,第二波以及第三波上涨共性点在于:1)政策带动;2)优质公司数量累积、创新型产业链汇聚;3)北交所迎来资金增量,存量资金积极调仓;4)新三板挂牌企业质地优异,预期提供可持续“活水”。未来建议前置关注政策的落地性、增量资金和优质供给的节奏等等。
政策端:确定5-10年发展目标,坚守市场定位。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深改19条”)。2024年北交所陆续颁布打击减持相关政策以保护投资者权益,10月,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与工信部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交所在三年时间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充分展示了北交所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促进经济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市商扩容、ETF推出、专精特新指数产品发行等等政策期待后续落地。
企业像:中小企业专精性突出,壁垒创造发展奇点。2021年11月15日至2024年11月12日,北证A股总市值由2600多亿元升至6734亿元。站在当下,科创板和创业板均已踏入万亿市值级别,未来随着北交所企业数量的累积以及内在价值不断提升,北交所有望加入万亿级市值行列。行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137家,占比54%。企业行业分布与创业板较为相似,工业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企业数量居前。财务:2023年北交所企业营收中值近4亿元,归母净利润中值近4000万元。我们认为,“成长股”是北交所较为凸显的标签,具有产业高壁垒稀缺性较强的企业有望展露可持续的扩张能力。
机构篇:主题产品收益较好,指数产品稳步发行。北交所参与资金多样化凸显,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均已入市。目前公募基金已成为市场净买入的主要力量,累计1000余只公募基金参与到市场投资。2021Q4-2024Q3北交所基金重仓股个数单季度均值39只,重仓股总市值单季度均值26亿元,公募重仓市值占公募基金总持仓重仓市值比例单季度均值0.09%。截至2024年10月,北交所11只主动主题基金总规模28亿元,17只被动主题基金总规模41亿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北交所合格投资者已突破700万户,参与热度持续上涨预期加速,北交所企业的估值逐步获得修复、趋向合理。
后备军:受理企业利润中值超5000万元,助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北交所IPO持续保持着较高频次,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月平均IPO企业数量为5家,月平均IPO占全A市场IPO比例均值为27%,是增加一二级市场供给的主要板块。截至2024年11月6日,北交所已受理企业总数达92家,已受理企业2023年营收中值和归母净利润中值分别为3.7亿元、5551万元。2024年至今共有285家公司挂牌新三板,9-10月挂牌公司业绩中值超5800万元。优质的“后备军”预期助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
并购重组:“并购六条”助力整合优质资源。“并购六条”相关政策措施一体适用于北交所上市公司,当前可统计到北证A股总并购案例数量为132个,其中横向整合目案例87个,收购目标多与核心业务展开协同、拓展海外市场及产业整合相关。北交所被收并购/被参股的案例同样众多,买方主要分成上市公司、产业资本/基金两类,企业有望借助股东资本力量实现业务发展和新模式进化,有助于企业健康壮大。
风险提示。统计不完整风险,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风险,企业管理风险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