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然气价格高企引发的“破窗效应”更令人心忧。能源价格高企阻碍了工业生产,促使欧洲企业考虑海外生产。
寒冬时节,欧洲天然气价格飙涨已无悬念。因破局无力,不少在欧企业面临出局风险。
12月9日,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逼近每兆瓦时46.16欧元。而在今年的11月11日,它的价格为每兆瓦时43.77欧元,彼时已创下两年来新高。
据了解,俄乌天然气中转协议将于今年12月31日到期,乌克兰方面已明确表示将不会续签协议。这意味着,自2025年1月1日起,俄罗斯天然气将不再通过乌克兰输送至欧洲。然而,欧洲的“能源独立”进展并不顺畅,燃料供应量仍然有限。
为减少对俄能源依赖,今年上半年,欧盟约48%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来自美国,俄罗斯占据16%。但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俄罗斯超过美国成为了欧盟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这是近两年来的首次。
但俄罗斯方面也有收紧考量。高级投资分析师林大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缘冲突不断,叙利亚局势升级更让俄罗斯不敢轻易放开天然气出口。“谁也不知下一个黑天鹅事件会发生在哪,都会把王牌紧紧捏在手里。”
对供应收紧的紧张情绪进一步推动了购买量。美国银行大宗商品和衍生品研究主管弗朗西斯科·布兰奇表示,欧洲天然气价格可能会从目前的每兆瓦时近50欧元推高至明年的每兆瓦时70欧元。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前的五年间,欧盟平均天然气价格仅为每兆瓦时17.58欧元。
天然气价格高企引发的“破窗效应”更令人心忧。
欧盟企业支付的天然气价格高出美国企业的4至5倍。因而,欧洲各地已有数十家企业宣布裁员甚至破产。
德国商会8月份发布调查结果,指出能源价格高企阻碍了工业生产,促使一些德国企业考虑迁往海外。
化肥巨头雅苒首席执行官公开表示,公司正在“将能源业务从欧洲转移出去”。
法国工业游说团体Uniden主席尼古拉表示,因为能源价格过高,法国各行业预计今年冬季的开工率为70%~80%,化工行业开工率最低。
今年10月份,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曾表态,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和能源价格高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放弃使用俄罗斯的化石燃料。9月,欧洲央行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坦言,欧洲失去相对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这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来源:国际商报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