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年要提高赤字率,适时降准降息
• 扩内需置于明年各项工作之首,关注人口挑战
• 整治“内卷式”竞争,指向产能过剩问题
• 明年增速目标或维持5%左右,赤字率可能提高至4%左右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政策宽松加力的清晰信号后,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明“加力”的具体方向,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适时降准降息等。会议还明确提出“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把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放到更加优先位置。
明年是“十四五”(2021-2025年)收官之年,中美贸易战可能升级,会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是“不利影响加深”。外需不确定性升高之际,会议将扩内需放在明年各项工作之首,去年则是科技创新摆在第一位,这意味着明年各项宏观政策将向提振消费集中用力。
分析人士认为,财政赤字率的提高,是对之前长期维持3%“红线”的突破,亦是对此前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具体回应,明年预计可能上调至4%左右,降准降息亦箭在弦上,财政与金融将加强配合。
“本周两次会议的政策转变力度显然比9月最后一周要更大。”保银资本管理公司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称。
他指出,经济增长要保持稳定,意味着政府会将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和今年一样;有关提高财政赤字率和降准降息的信息则在意料之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召开。会议对2025年重点经济工作进行部署,明确提出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适时降准降息;大力提振消费,制定促进生育政策,持续用力推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
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经济高级分析师徐天辰认为,与去年的经济会议相比,这次最大的不同是将需求政策摆在优先事项第一位,显示出领导层更关心增长、就业、物价等短期变量,经济打好基础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外部挑战。
“经济政策较为进取,虽然无法一夜之间帮助经济回到正轨,但至少能够避免各项宏观指标进一步下行,例如通胀大概率将企稳回升,”他说。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研究主管Julian Evans-Pritchard认为,与今年相比,2025年中国经济将受益于更强劲的宽松政策 “尾翼”;但许多不利因素也将加剧,最明显的是外部因素。“在短期内会看到刺激反弹,但我们仍然不相信政策支持会阻止经济在明年进一步放缓。”
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及最近的楼市销售数据显示经济有所恢复,然而持续的通缩压力、高企的青年失业率等问题亟待解决。家庭需求低迷是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将于明年1月重返白宫,他曾威胁要对美国进口中国商品征收超过60%的关税。路透上个月的一项调查预测,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最初将达到近40%,征税的时机和最终水平将决定中国政府的反应。
赤字率或提升至4%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政策的定调总体延续9月、12月政治局会议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不会公布经济增速、赤字率等具体目标,这有待于来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时确定。后续市场关注重点将从“定性”转到“定量”,从“做什么”转到“做多少”。
“政策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刺激的规模很重要,可能要在美国宣布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关税后才能具体知晓,”张智威称。
徐天辰预计,明年财政赤字率将提升至4%;并发行2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降存款准备金率150个bp(基点),政策性降息40bp。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亦预计明年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4%,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将有所增加,新增专项债额度有望达到4万亿以上,“财政金融配合将成为明年宏观政策组合的主旋律”。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高级策略师邢兆鹏则预计,明年赤字率上调至3.8%,扩大发行超长期国债1万亿和地方专项债23,000亿;降息30bp、降准100bp。
中国2024年全国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为4.06万亿元,赤字率按3%安排(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额度是3.9万亿元。
中国11月8日推出“6+4”万亿元地方化债计划,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其中6万亿元新增地方债额度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将分三年安排,今年的2万亿已悉数披露完毕。
周一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立场变为“更加积极”,货币政策则自2010年以来首次再转向“适度宽松”。不少分析人士预计明年经济增速目标大概率将设在4.5%-5%左右。
提振消费摆首位
在美国关税阴影导致外需不确定性益增之际,如何激发内需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和2024年将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工作首位不同,2025年决策者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了第一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分析人士认为,提振消费的政策重心将落在加力支持“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上,促进生育、改善民生的政策亦值得期待。
“这意味着2025年要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而与以往逆周期调节往往更多偏向投资有所不同,”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称。
他指出,这显示明年各项宏观政策将向提振消费集中用力,推动居民消费加速增长,预计2025年用于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将较今年翻倍,达到3,000亿元;而且财政有望适度提供生育补贴,估计规模将达到1,000-1,500亿,且不排除在全国层面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的可能。
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并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排在了2025年经济重点工作的第九位,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还要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
“或表明将在未来几个月看到更多与消费相关的政策出台,”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称。
他指出,会议还对人口方面的挑战给予了一些关注,承诺提高生育率、改善民生力度等。这些政策虽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取得成果,但在年轻一代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是必要的。
中国2024年增发了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3,000亿元用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用于“两重”建设的为7,000亿元。据国家发改委12月初消息,后者已分三批全部安排到项目。
王青预计,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由今年的3.8%左右显著加快至6%,服务零售总额增速也将加快,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70%-80%之间,明显高于2024年的50%左右。
“整治内卷式竞争”
继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了“反内卷”,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反内卷’是一大亮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关注到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但进展并不大。”徐天辰称。
他认为,明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首要抓手是扩大需求,但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例如限制政府过度补贴和投资企业。
在今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通稿中,首次出现“反内卷”一词。该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杨畅也提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表态指向性明确,特别是部分产能利用率偏低的行业,存在供给侧调整的空间。
“内卷式”恶性竞争会导致行业利润微薄,影响再生产与研发投入,带来“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尤其是在中国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际,不仅影响相关行业发展,亦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11月初曾提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有些行业“内卷式”竞争,有些企业还不适应优化升级或转型发展变化,有的增产不增收不增利,有的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来源:路透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