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正式成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第12个成员国,也是第一个加入这一亚太贸易协定的欧洲国家。英国政府高调宣称,加入CPTPP将为英国每年带来20亿英镑的经济增量,为英国家庭增加10亿英镑的工资收入。
CPTPP,由亚太国家牵头,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说到底,英国加入CPTPP的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于降低关税和扩大出口。但这一协定对英国核心出口领域的实际利好有限。 CPTPP成员国多为亚太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其对工业品和农产品关税的削减政策看似有利,但英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却是欧盟和美国,与这些国家相比,CPTPP成员国在英国贸易总额中仅占不到8%。
而且,英国已与除汶莱、马来西亚之外的所有CPTPP成员国达成双边贸易协议,加入CPTPP给英国带来的额外关税利好有限。换句话说,CPTPP并不能有效弥补英国因脱欧失去的欧洲市场,也无法弥合美英自贸协定迟迟无法达成的巨大缺口。
按2022年数据统计。英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及占比分别为美国2792亿英镑、16.3%;德国1382亿英镑、8.0%;荷兰1194亿英镑、7.0%;中国1110亿英镑、6.5%;法国945亿英镑、5.5 %。
那么,英国为何仍选择加入CPTPP?直接想到的就是,英国脱欧后,为减轻负面影响,重塑世界大国形象,提出「全球英国」外交理念。是的。这是一次典型的战略自救。脱欧后的英国需要重塑其国际经济形象,而CPTPP为英国提供了一个看似体面的「全球化」舞台。 CPTPP成为其通往更广阔亚太市场的门户。
而且,21世纪上半叶,全球23亿中产阶级,一半将生活在亚太地区。英国渴望从地区增长红利中分一杯羹。通过加入这个亚太区域的高水平经贸协定,英国希望向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号:英国仍然是一个开放、连接世界的经济体。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象征意义,能否真正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恐怕连英国政府自己都难以确信。
换从地缘政治考量考虑,很明显,作为一个传统的欧洲大国,英国在脱欧后逐渐向亚太地区倾斜,这并非单纯的经济选择。通过加入CPTPP,英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寻求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对冲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然而,这种「抗中」意图显得十分尴尬。首先,英国的加入显然无法改变CPTPP整体上对中国市场依赖的事实。
而另外来说,一方面,CPTPP的大多数成员国,包括日本、越南和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中国早已提出申请加入CPTPP,虽然申请中碰到阻碍,但其实谁都明白,中国的加入会为协定本身的经济吸引力带来极大提升。
英国加入CPTPP,对英国来说,这或许是一场被迫而为的战略选择,而对CPTPP来说,这是一次引入非亚太国家的试验。
CPTPP,前身是TPP,其实不论是什么都好,其本质只要是自由贸易协定,而非地缘产物,就是有其存在价值的。特别是随着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并威胁对全球加征关税,在此背景下,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以RCEP、CPTPP等为代表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则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的有力工具。
2021年9月16日,中国商务部官网发布公告,中国正式申请加入CPTPP。最近,CPTPP第四次拒绝。 11月29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申请加入CPTPP的事宜是否也已经成立相关工作组?毛宁回答:「关于CPTPP,中方立场是一贯、明确的。中方坚定倡导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我们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扩大自主开发,推动加入CPTPP进程,与各方就此保持着接触、沟通和磋商。这个CPTPP群规有2300多项条款,其中有一些条款我们目前难以满足」。
这是事实,中国申请加入CPTPP,需要与其规则对接,是存在适配度的问题,要满足2300多条条款,这其中有一些条款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都可以换个角度去谋求解决。例如用外部贸易合作,解决内部经济问题;用内部认知转变,去解决外部价值观问题。如此,方是大智慧。看得出来,中国必然继续上下求索。
来源: 香港01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