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驻港公司增加态势能否持续,在较大程度上与中国内地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
随着“抢企业”等一系列政策陆续落地,中国香港特区商业环境正呈现加速回暖态势。以当地外来驻港公司及初创企业数量等领域为例,相关数字今年便创下近年来新高。
12 月 17 日,中国香港特区投资推广署及政府统计处发表《2024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结果显示:驻港公司数字目前已达9960间,同比上升10%;雇用人数则上升5%,已达49.3万人。
所谓驻港公司,在当地语境内可具体划分为三类,即有权协调区内其他城市业务的“地区总部”、有权协调区内其他城市业务(但经常请示总部)的“地区办事处”,以及只负责在港商业活动的“当地办事处”。
以此标准微观衡量驻港公司数量创下新高,则主要拉动力为当地办事处(同比升近14%,总数达6140间)的数字上升,与之相应的是这类公司雇用了 27.4万人。而在此基础上按主要业务范围分析,则从事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业的驻港公司数目最多,占4730间;其次是金融及银行业,共2020间;以及专业、商用及教育服务业,有1530间。
按母公司所在地为标准分析2024年当地驻港公司情况:目前中国内地企业的驻港公司数目最多,达2620间,其次是日本1430间、美国1390间、英国720间及新加坡520间。而在各方更为关注(可带来更多经济回报及就业)的地区总部方面,今年当地新增74间,总数已达1410间(同比上升5.5%)。
相关排名与疫情前情况有所差异。整体而言,中国内地企业驻港地区总部在当地驻港公司中的占比最高,2024 年同比增加63间(25%)后,总数已达310间;在2019年,美国公司地区总部则是中国香港特区驻港公司的主力构成,当年占比达18%。从2020年起,这一占比开始下跌,至今已缩减到15.6%的水平(220 间、比2023年增加6间)。
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内地企业近年来纷纷“出海”开拓市场,建立地区总部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安永最新发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海外投资概览》为例:2024年首三季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44亿美元,按年增长9%,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按年增长11%。
在这一过程中,为应对关税、原产地限制等新情况,中国内地企业正从单个企业走出去演变为“整个产业链”集体出海。在资金进出规则有限制等条件下,以中国香港特区作为地区总部则被普遍认为具有天然优势,例如可便利地借助当地资金及人才优势,进行筹集资本及投资海外市场等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相关安排效率,中国香港特区相关政策提议称应考虑批准在港设立海外投资总部的公司与其内地母公司设立“双币跨境资金池”。“此举可让内地母公司与香港地区总部可在预先批核的额度内,让资金自由进出香港。”香港财经评论人博取解析称,“除提供渠道让企业做跨境套戥,降低成本,也可帮助增加香港的人民币总数,一举多得。”
整体来看,前述一系列向好趋势使得中国香港特区的地区总部数量连续四年下滑的跌势得以扭转。但当地地区总部数量,其实仍未回到2019年1541间的水平。
为加速经济发展,在现实操作层面,中国香港特区近年来亦是一改以往做法,通过“产业链招商”等形式积极吸引内地企业到港设立地区资金或研发总部。除来自特区政府的各项补贴,能“就近”在港交所上市,亦被认为是中国香港特区的产业优势之一。
相关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码态势后,以2024年前11个月数据为例:在投资推广署协助下在香港开设和扩展业务的内地或海外企业达到535间,是2023年同期的一倍半,亦比去年全年总数增加超过四成。
“在前述近一万间驻港企业中,66家由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成功引进的重点企业,近半是行内顶尖龙头企业,八成计划在港建立全球或地区总部。”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透露称,“这66家重点企业未来数年会带来420亿元的投资,创造超过1.7 万个职位。”
除内地企业,中国香港特区亦在着力吸引来自欧美地区以外的企业,并以中东及东盟两个区域作为核心发力点。2024年至今,中东驻港公司数目上升22%,东盟则增加13%。为了吸引相关资金到港,中国香港特区近年来不断推动政府间走访及签订备忘录形式进行跟进。在资金融通方面,除各方酝酿中的重启伊斯兰金融,港交所亦在通过各种形式与沙特等地进行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则是欧美企业等地驻港公司的数量近年来亦在经历回升。与中东及东盟相比,来自意大利的公司增加17%、英国增加12%,德国、瑞士亦有大约10%的增幅。
这种增加源于多重因素。首先与中国香港特区的金融服务业加速复苏有关。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邓希炜近日就撰文分析称:疫情时不少外企迁离中国香港特区,转投新加坡、迪拜等地,(近来回流源于)部分公司仍有主要业务在中国,加上香港情况回稳,港府主动招商引资,另一方面也源于新加坡的营运成本上升。
以财富管理行业为例,据《财经》获悉,为迎合内地人才资金的不断流入,近日多家来自欧美的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机构正在中国香港特区加大招聘力度。具体而言,瑞银(UBS)计划未来三年至五年内将大中华区相关客户管理的资产增加一倍;瑞士财富管理公司宝盛(Julius Baer Group)则从 2023年起就已开始增聘员工,并扩展在港办公面积约40%。
对此,博取也指出:不少企业来港设立公司并非看重本地商机,而是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机遇及稳固内地市场。“正因如此,驻港公司增加的态势能否持续,也在较大程度上与中国内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