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转向对股市长期影响取决于后续执行
• 市场期盼出台更多具体的财政刺激以提振内需
• 人民币汇率走弱或拖累股市,2025年料曲折颠簸
• 极度悲观情绪已结束,但或迎“过山车之旅”
• 市场有望在新经济部门追求结构性增长机会
2024年收官在即,中国股市沪深300指数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三年连跌后,有望录得超一成涨幅,而香港股市也料将收涨结束此前连续四年熊市阴跌。为了挽救股市,中国的决策层在9月下旬祭出了史无前例的政策组合,包括互换便利和回购增持再贷款。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已出现显著转向,但对股市的长期影响取决于后续执行,以及是否会有更具体的财政支持措施;国内的通缩挑战以及中美关系紧张等压力下,加上人民币汇率的潜在走弱,2025年中国股市可能会是曲折颠簸的一年。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转变预计将稳定中国的经济,这可能会帮助支持2025年的中国股市,”摩根资产管理新兴市场及亚太股票投资策略专家Jessica Tea表示。
她指出,中国政府正专注于解决过去阻碍工作的协调不足问题,计划全面降息并加强支持房地产的政策,但长期影响将取决于这些政策的有效执行及其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能力;观察是否引入具体的财政措施将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措施可能会创造一个需求缓冲,有助于稳定各个行业的盈利。
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三年连跌之后,追踪中国核心蓝筹的沪深300指数年初迄今涨幅超过14%,受“924”(9月24日)政策组合激励,该指数9月飙升21%,创10年来最大单月涨幅;香港恒生指数年内涨幅目前亦超过15%,也势将结束此前的四年跌势。
在经济下行,外贸受到海外不确定性因素挑战,以及房地产和内需疲弱的情况下,中国决策层对股市愈发重视,并且提供了连续的政策支持。
2023年7月的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今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措辞变成了“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而到了12月,政治局会议要求稳楼市股市。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了提振资本市场的紧迫性。
中信建投报告指出,继续中期看好中国股市“信心重估牛”,且认为随着政策逐步加码展开与见效,2025年牛市有望从“流动性牛”逐步迈向“基本面牛”。
截止12月18日,中国股市总市值已回升至约87.5万亿元人民币,相比年初吴清履新中国证监会主席之时的70万亿元,增幅约为25%;与2023年的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占比已接近七成。
华东一资深券商人士表示,刺激内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支持直接向居民发钱,而把钱堆到股市,让大家来通过这个渠道赚钱,可能是最稳定的做法;决策层关注的是整体股市是否能够稳定向好,成为中国资产配置的一个新方向。
关税和内需令投资者忧心忡忡
两位知情人士本周二透露,中国领导层上周同意,明年预算赤字率拟按GDP的4%安排,这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政府自9月底以来紧锣密鼓祭出一揽子经济刺激增量政策,释放政策转向的积极信号,并推出“6+4”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计划,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
投行摩根士丹利预计,2025年中国股市将更为曲折,在新兴市场/亚太地区(除日本外)的框架内将中国股票的评级调至“边际低配”,因面临通货紧缩的环境和来自日益升级的地缘政治紧张,包括关税增加等因素的阻力。
摩根士丹利对香港恒生指数、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在2025年底的目标点位预计分别为19,400点、63点和4,200点。
高盛则预计,在其每股盈利增长7-10%的预测以及适度估值提升的情境下,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2025年将分别上涨15%和13%;中国的政策转向已经抑制了左尾风险,2025年需要政策兑现以驱动盈利增长和股市上扬。
该投行并称,2025年中国政策引导的资本流动转向或加速,企业、中国散户、南向资金和准政府投资者可能会增加对股市的仓位;继续更青睐A股市场,因其对政策宽松和散户资金流入的敏感度高于港股。
晨星高级权益分析师Kai Wang则表示,对中国市场保持谨慎,重申尽管潜在的关税风险,仍然有被低估的领域,中国股市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能是政府在财政措施上变得更加积极。
由于投资者担忧内需颓弱以及政策刺激不足,消费板块持续低迷。沪深300主要消费指数在2021-2023年已经连跌三年,且2024年迄今跌幅仍接近7%,跑输大市;恒生必需性消费指数上演了几乎相同的“剧本”,今年迄今跌近一成。
摩根资产管理的Jessica指出,中国政府认识到重大的宏观经济挑战,特别是影响消费者财富和信心的问题,但问题不仅仅在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而在于他们消费的信心。
摩根士丹利表示,由于担心道德风险和过早过渡到“福利国家”,中国在2025年提前采取足够的财政措施以刺激消费和住房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中国的通货紧缩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导致2025年的名义GDP增长约3%。
市场或在新经济部门追求结构性增长机会
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对中国股市的极度悲观情绪已结束,但未来波动性可能加大;2025年MSCI中国指数的股价回报将达5-6%,虽然关税可能拉低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但上市公司的美国敞口非常有限,仅占总收入的3%。
他预计,明年多股力量的博弈可能导致中国股市震荡,包括关税、地缘政治、国内政策应对以及零售资金流入,但由于中国上市公司主要侧重国内经济,国内政策应对、低基数、零售资金流入以及公司治理改革将共同推动股市在明年录得正回报。
摩根士丹利预期,到202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贬值5%至7.6元,相比离岸市场,更青睐A股,因A股对人民币贬值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中国自由流动性指标表明,尽管有边际改善,但明年中国的信贷乘数效应可能不温不火。
SPI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Stephen Innes表示,进入2025年,中国股市可能将迎来“过山车之旅”,驱动因素包括中国内部的刺激政策以及剧烈动荡的国际贸易形势,尤其是中美贸易紧张。
他认为,中国经济引擎的关键是其提振国内消费的激进逆周期措施,这将潜在提振科技、电商和服务板块的增长,而中国加强科技实力的坚定决心,尤其是在半导体和通信领域,将给这些方向注入活力。
摩根资产管理的Jessica指出,中国正逐渐从低端工业制造模式转变为拥有先进的科技制造能力、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中国正努力提升在科技等部门的自给自足,这个转变有利于新经济部门,这些部门是其追求结构性增长机会的重点。
来源:路透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