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国有大行首批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券全部发行完毕之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又率先发行TLAC非资本绿色债券。
12月19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该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绿色债券(第一期)(债券通)已于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完毕。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100亿元,品种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票面利率为1.76%。
据梳理,中国银行也12月13日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了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绿色债券(第一期)(债券通),为全国首单TLAC非资本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样为100亿元,票面利率1.78%。
据上海清算所披露,中国银行本期TLAC非资本绿色债券全场认购倍数3.5倍,投资者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境外机构等多种类型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者分布格局,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本期债券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两家大行发行的TLAC非资本绿色债券,在补充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同时还加入了绿色元素。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均在公告中表示,债券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提升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资金投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
据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文,首批TLAC非资本绿色债券特征明显,一方面,设置损失吸收条款和特殊偿付顺序,实现发行人TLAC的常态化补充,增强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形成具体的募集资金使用管理方案,明确募集资金需投向绿色产业项目,同时,通过建立绿色贷款台账、聘请独立第三方机构跟踪评估等方式,确保资金使用,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TLAC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今年4月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陆续发布批复,同意我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批复额度分别为6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13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合计达4400亿元。
随着11月27日交通银行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完毕,工行、中行、建行、农行、交行首批TLAC非资本债券全部成功发行,规模分别为4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总规模达2100亿元。加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近期发行的TLAC非资本绿色债券,TLAC债券年内发行总规模将增至2300亿元。
按照批文额度及有效期情况来看,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批复额度已发行完毕,交通银行尚有1000亿元TLAC债券需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发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仍有1000亿元、100亿元额度可在2025年发行。
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规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需在2025年初达标TLAC要求,交通银行2023年11月27日首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自被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满足TLAC达标要求。
光大证券分析指出,在考虑最大豁免、“资本新规”优化权重系数、TLAC债券存续余额等情况下,静态测算四大行2024年无TLAC缺口,考虑到2025年资本消耗强度或依然不高、特别国债为大行注资陆续落地、次级金融债有序推进发行等因素,TLAC持续达标预估无忧。
编辑/钱晓睿 王欣宇
(综合自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清算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微信公众号“NAFMII资讯”、光大证券)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