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为何大幅回落?
国庆期间,二次育肥再度入场,但是集团企业出栏加快,“双节”消费同样不及预期。由于盘面价格相对现货升水不多,最终二次育肥数量有限,并未带动现货反弹,盘面再度下跌。
进入11月以来,集团企业加速出栏,为完成全年目标,生猪现货加速带动散户和二次育肥主动出栏。尽管入冬以来,终端需求改善,屠宰量逐渐增加,但是市场预期消费提振有限以及明年初生猪行情更加悲观,集团企业和散户争相出栏,抛售情绪较重。
而玉米和豆粕作为生猪的饲料原料,也是不断下跌,降低生猪养殖成本,供应端和成本端共同打压生猪,而消费端又无重大利好。截至12月18日,河南新郑地区生猪现货价格为15.8元/公斤,低于8月高点21元/公斤。生猪期货主力收盘于12785元/吨,低于8月高点19365元/吨。
决定生猪供应的长期因素是什么?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5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触底回升,连续5个月环比增加。10月末存栏月度环比上涨0.3%,同比减少3.25%。根据涌益咨询数据,能繁母猪存栏2月开始环比增加,连续8个月环比增加,10月末环比增加0.56%。根据卓创数据,能繁母猪存栏在3月开始增加,连续8个月增加,11月末环比增加2%。根据钢联数据,能繁母猪3月环比增加,连续8个月增加,11月末环比增加0.4%。
在生猪养殖有利润的背景下,企业开始扩张,能繁母猪存栏逐步增加,该存栏决定10个月之后生猪的出栏量。多数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开始,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增加,目前存栏量已经超过正常的保有量。由此推算出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将会持续上升,只是2025年二季度末增速放缓或略降。
另外,今年三季度开始,仔猪生产利润减少至目前的100元/头左右,冬季补栏需求较弱,仔猪价格将会维持偏弱态势。短期因为利润还在,暂时不会主动去产能。目前外购仔猪养殖已经亏损,但是自繁自养还有利润,去产能也需要后者利润打掉,并处于亏损状态。
决定生猪供应的短期因素有哪些?
根据钢联调查样本企业数据,2024年三季度以来,仔猪出生数量环比增加,10月及11月数量略降,是因为气温降低后,仔猪死亡率增加。按照仔猪需要4~6个月时间的育肥推算,2025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环比逐步增加,二季度由于今年冬季生产效率或者存活率低而导致增速放慢或者下降。
今年生猪二次育肥相对谨慎,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大多以滚动育肥为主,并无大量集中进场的情况,春节前二次育肥仍以出栏为主。生猪盘面贴水于现货,且价格下跌,打压二次育肥积极性,也不会减少阶段性供应而提振现货价格。
根据钢联统计的样本企业,11月底生猪存栏达到3515万头,环比增加0.2%,同比增加0.29%,存栏持续恢复中。11月规模化企业实际销售出栏1225万头,超出计划3%,增幅也高于10月,12月计划出栏比11月预期增加3%~4%,集团企业加快出栏。
生猪需求端对现货提振作用有多大?
根据钢联数据,样本企业2024年10月屠宰生猪2876万头,略高于2023年同期的2867万头;1~10月累计屠宰26420万头,比2023年同期减少2.56%。由于今年气温高,腌腊等终端需求启动时间较晚,预计春节前腌腊等猪肉消费将同比下降。
消费降级下,导致猪肉需求比去年下降,猪肉在肉类中的消费占比在最近几年中有所下降,反而使得便宜的禽肉消费上升。另外,国内其他肉类(如牛、羊、禽肉等)供应较多,价格持续下跌,也对猪肉消费产生冲击。
在其他肉类替代猪肉中,禽肉价格低,替代猪肉量最大。根据钢联数据,从2024年4月开始,祖代鸡存栏持续增加,2024年10月白羽肉鸡祖代存栏达到135万套,同比增加14%,处于历史新高。而祖代鸡存栏决定5~8月后商品代肉鸡出栏量,预计2025年上半年鸡肉供应较多,还将会挤占猪肉需求。
生猪市场价格何时能够转势?
冻品库存也是生猪供应的一部分,近期冻品出现阶段性抛压,另外市场认为生猪近月2501合约是对应春节后的定价,导致其明显低于目前现货15.6元/公斤。而3、4月份通常是生猪一年中的低点,目前2503合约价格最低,已经接近养殖成本下沿12.5元/公斤。
目前冻品库存仍然偏低,2023年入库亏损后,今年相对谨慎。猪价上涨时,冻品通常会抛售,在下跌过程中也会考虑入库。因此,当前冻品低库存在后期也会对生猪起到支撑作用,但是市场预期在13元/公斤或以下才会考虑入库。
对于饲料成本而言,豆粕盘面下方空间不多,明年美豆新作种植面积或将减少,而国内进口玉米停止轮出销售,各个地方开启收储,因此,明年饲料成本可能上涨,尤其是下半年。目前猪粮比价不到8,高于收储预警线,如果现货价格跌到12元/公斤,不仅跌破养殖成本,加速去产能,跌至收储预警线以下或将开启收储,冻品入库也将增多。
短期生猪近月下跌空间可能有限,年底前的集团企业超计划出栏,散户恐慌性出栏,况且现货升水于盘面,期现需要回归,春节前2501盘面或将开启一轮反弹,但是幅度有限。而中长期明年上半年由于产能过剩,仍将维持底部震荡,依据产能实际去化程度,下半年价格有望走强,近远月反套将是机会。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