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经济的波动性、市场的复杂性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交织之下,美联储本次利率决策只是“蝴蝶扇动翅膀”,“巨大的风暴”或许正悄然酝酿,全球经济的韧性将受到更多不确定性的考验。
2024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实施本年度第三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25%至4.50%之间,并宣布2025年降息幅度可能收窄。应当说,美联储此次降息已被市场充分预估,降息幅度也未超出市场预期,却意外引发全球资本市场暴跌,内中玄机值得深究。
降息降出了加息的感觉
一般而言,美联储降息将释放更多流动性,利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往往导致美元阶段性走弱,美资本市场走强。今年美联储的头两次降息也是如此。但是,本次美联储降息却尤似加息:美元指数向上迅速突破108,飙升至2022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华尔街“恐慌指数”VIX飙升74%,美股三大指数均出现暴跌。其中,纳斯达克指数大跌3.6%;标普500指数下跌近3%,抹去特朗普胜选以来所有涨幅;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逾1000点,连续十日下跌创1974年以来最大跌幅。一向被视为“安全避风港”的美债也遭到抛售,十年期美债价格下跌,收益率攀升至4.57%,为5月以来最差;过去三个月价格一路疯涨的比特币也受到牵连,当日大跌5%至9.6万美元以下。
恐慌还蔓延至国际市场,多国汇率与股市暴跌。欧元兑美元汇率跌至1.035,为2022年11月以来最低点;美元兑日元汇率升至157,再度逼近160的近年高点;加元兑美元汇率跌至2022年以来最低水平,韩元跌至15年以来最低水平,印度卢比也跌至历史最低水平……多国央行被迫紧急出手抛售美元捍卫本币汇率。
实际上,美联储在本次降息前已多次向外界传递预期,试图避免市场过度波动,但显然未引起市场足够重视。
三个“没想到”
没想到美联储对美国通胀走势的判断如此严峻。通胀数据是美联储决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今年前9个月,美国通胀总体走低,较2022年7%的峰值已出现大幅下降,但10月以来出现翘尾效应,消费者物价指数10月和11月同比分别上涨2.3%和2.7%;核心PCE价格指数则分别增长2.8%和2.8%。鉴于特朗普提出的提高关税、降低税率、放松监管、驱逐非法移民等核心政策很可能大幅推高通胀压力,美国现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杰罗姆·鲍威尔一改之前“不对未来政府经济政策影响进行猜测和假定”的表态,重新强调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前景下美联储或大幅减缓降息步伐。从后续全球反应看,鲍威尔对美国通胀风险严重性的最新评估已明显超出市场的预期和认知。
没想到美联储货币政策会出现大幅变化。鲍威尔称,12月降息后,美联储已进入新阶段,未来行动需更加谨慎,暗示或维持高利率,令市场“大失所望”。本次议息会议前,市场普遍预测2025年美联储会降息四次共100个基点,本次会议后,市场普遍预计明年仅会降两次共50个基点。一些市场机构甚至预测,美联储2025年可能不会降息,甚至不排除加息可能。英媒《金融时报》评论称,美联储的举措反反复复“令人困惑”。仅在2024下半年内,美基准利率“走走停停”,美联储从7月“顶住压力”不降息、9月中旬50个基点“整顿经济”的大幅降息、11月25个基点“按部就班”的小幅降息到12月“颠覆性”的“立场改变”。投资者批评美联储在本轮降息周期中决策过于依赖数据、政策立场多次反转,从而缺乏对市场的有效指引、造成混乱局面。
没想到特朗普与鲍威尔的矛盾如此尖锐和显性化。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一直对鲍威尔的高利率政策不满,多次喊话美联储应迅速降低利率。近期,特朗普提名的财长贝森特表示,可通过“影子主席”削弱美联储政策预期影响;提名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史蒂芬•米兰主张对美联储进行结构性改革,赋予总统随时解雇理事会成员的权力。12月18日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公开和特朗普“唱反调”:一是称美联储官员已将特朗普政策影响纳入预期考虑,暗示特朗普经济政策可能推高通胀;二是表示美联储不会持有比特币,拒绝为特朗普推崇的加密货币“背书”。美学者指出,特朗普和鲍威尔的冲突削弱了美国制度性框架,如果该框架不够稳固甚至即将瓦解,将冲击美元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甚至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实际上,上述三个“没想到”反映了美国货币政策深层次矛盾,包括美联储货币决策困境加大、信号传递机制不畅、对市场塑造效能下降,因而造成政策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相悖”,进而引发全球市场惊恐和混乱。
全球经济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大增,实际影响难以估量。《纽约时报》称,2025年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意味着“美国经济轨迹随时可能改变”。尽管12月18日美联储将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上调0.5个百分点至2.5%,但市场机构并不买账,认为美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10%的普遍关税有可能再度将美国通胀推高超3%并压低经济增速;另一方面,美政府赤字激增、债务高企,进一步威胁美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摩根大通称,美国政策大幅转向为经济前景“蒙上不确定性的迷雾”;高盛则预测,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15%。
发达经济体“严阵以待”以迎接明年市场的“疾风骤雨”。今年以来,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分化明显。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美国2024年和202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上调至2.8%和2.2%,将欧元区分别下调至0.8%和1.2%。面对自身经济困境,多家央行不再盲目跟随美联储步伐,强调依据自身经济基本面灵活评估、独立决策。同时,由于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主要央行纷纷预留政策空间,准备迎接明年市场的“疾风骤雨”。在今年最后一次利率决策中,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央行均“按兵不动”维持当前利率水平,欧洲央行仅小幅降息。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宣布欧元区高通胀“最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已为明年调控利率稳定经济做好准备。《金融时报》称,相比加息周期的“步调统一”,主要央行利率政策在降息周期出现停滞和分化,为未来经济走势增添不确定性。
新兴经济体“不堪重负”,发展前景阻力重重。经合组织12月发布的《2025世界经济展望》指出,更加保护主义的贸易环境和内向型政策将推高价格,阻碍生产力和增长,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迎头赶上”的发展潜力。世界银行12月发布的《国际债务报告》显示,2023年发展中国家的利息成本攀升至20年来最高水平,偿还外债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54个发展中国家将至少10%的政府资金用于支付债务利息。近期,土耳其短期外债激增、货币不断贬值;阿根廷经济危机愈演愈烈,12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启动新贷款谈判;数十个“重债穷国”债务困境加深……如果美国在未来两年维持高利率,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势必加重,一些国家经济崩溃风险大增。
在经济的波动性、市场的复杂性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交织之下,美联储本次利率决策只是“蝴蝶扇动翅膀”,“巨大的风暴”或许正悄然酝酿,全球经济的韧性将受到更多不确定性的考验。
来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