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CES2025系列AI眼镜篇:CES2025眼镜站C位,国内公司加速入局

日期:

各家技术方案多点布局,加大马力、不怕试错

报告导读:以Meta AI眼镜商业化成功案例为蓝图,AI+拍摄类眼镜产品全球范围内快速跟进;从AI向完全体AR+AI眼镜过渡仍有难点,各家技术方案多点布局。

投资建议:本届CES2025 AI眼镜站C位,中国AI眼镜厂商表现亮眼。多款产品将于2025年上半年发售,预计2025年将成为国产AI眼镜爆发元年。

以Meta商业化成功案例为蓝图,AI+拍摄类眼镜产品全球范围内快速跟进。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产业内尚未打破性能、便携和成本之间的不可能三角,转向先驱已经验证过产品策略,可能更具落地性。我们观察到本次参展类Meta类产品产品定位明晰:千元级别AI眼镜,主打渗透率提升;2000-3000元价位AI眼镜,全面对标Meta,甚至在部分参数以及使用体验上超越Meta,以雷鸟V3为代表。

硬件方面:产品向更轻量化进化,已达可持续穿戴标准;各厂商更注重拍摄能力提升。我们认为AI眼镜若要真正成为下一代硬件形态,核心痛点在于能否长时间佩戴。国产参展商品大部分眼镜克重都比Meta AI眼镜更轻。另外各厂商敏锐捕捉到用户的视觉记录和分享需求,努力在保证续航、便携性前提下提升AI眼镜拍摄能力。软件方面和商业合作方面:国内参展厂商优先与阿里合作。AI眼镜厂商对AI服务商的合作选择,更多是在商业模式、双方技术实力和产业影响力等方面综合博弈结果。多数国内参展厂商优先与阿里合作,预计通义大模型在眼镜端侧交互层面相对领先,并有望在后续迭代中取得较好发展。类似Meta与Rayban合作,多数国产厂商也和眼镜厂商合作开发AI眼镜。预计一方面眼镜厂商提供海量用户实际眼镜佩戴数据,有助于产品设计进化;另一方面借助眼镜厂商线下网点,打通零售最后一公里,AI眼镜有望在国内快速铺货。

从AI向完全体AR+AI眼镜过渡仍有难点,各家技术方案多点布局,加大马力、不怕试错。受限于发展初期,AI眼镜产业链、AI大模型交互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若在产品技术方案、产品定位、产品定价等方面存在问题,企业都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落后。本届CES展我们可以看到单一厂商在多种眼镜形态、技术方案、产品定价上都有所布局,若某一方向有产业链爆发可快速跟进。从硬件角度来看,单片全彩Micro LED与光波导技术可能是实现轻量化与高亮度显示的潜在最佳方案;光学方案效率(入眼峰值亮度)直接影响显示效果和续航表现,这仍是行业瓶颈;此外芯片算力、交互方式等也存在很多难点。

风险提示:产品更新迭代不及预期风险

注:本文来自国泰君安发布的《CES2025眼镜站C位, 国内公司加速入局——直击CES2025系列AI眼镜篇》,报告分析师:蔡雯娟、曲世强、李汉颖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ad_1]


[ad_2]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Share post:

订阅

spot_imgspot_img

流行

相关文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