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励民企科技创新挑大梁?丨两会观察

日期: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其他城市真正要学的是杭州政府的“放手”,尽量不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干预。把创新的自由空间留给企业和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欲望

DeepSeek大火,让更多人关注到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全国两会上,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向《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关于改善市场环境,更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陆铭从改善融资环境、营造创新氛围、破除舆论场对“资本”“资本家”的负面印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当前,民营企业以绝对优势占据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5年2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在92%以上。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全国在科创板共上市企业583家,其中482家为民营企业,占比约83%。

全国工商联2023年12月开展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92.72%。

一方面民营企业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另一方面,陆铭表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从“IT桔子”发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以来,中国新增独角兽数量已经出现连续4年下滑,并处于近10年最低点。

民营企业面临的科技创新难题是什么?如何让更多民营企业愿意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如何诞生更多科技型“独角兽”?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

营造包容自由活跃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

一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创新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陆铭向《财经》介绍,当前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创新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渠道不足的情况。头部民营科技企业也面临风险投资不敢投,海外资金不敢进等难题。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融资之困不应成为民营企业创新路上的“绊脚石”。陆铭建议,要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扩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也建议,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包括政府通过遴选的方式对一些涉及“卡脖子”关键领域的创业转化提供专项支持,打通科技创新产业链 “最后一公里”。基于此,孙东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优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准入机制、调整资金支持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建议,确保科研资金能够“用在刀刃上”。孙东明表示,这些建议旨在让国家的科技资金更加精准地投向有潜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真正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

除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近期,DeepSeek和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大火,让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性,这也引发了各界对“为什么是浙江?”“为什么是杭州?”的思考。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杭州之所以能诞生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与其良好的创新生态、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包容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有很大关系。

陆铭表示,其他的城市真正要学的,是要学会杭州的“放手”,尽量不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干预。把创新空间留给企业和企业家。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学术顾问兼首席经济学家魏加宁也表示,从“杭州六小龙”的成功经验看,地方政府助推民企科技创新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包容”“服务”,而不是“管死”,更不是“捕捞”。浙江省、杭州市的创新型民营企业之所以发展得相对比较好,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目前比较多的共识是,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是“有限型政府”和“包容性政府”,同时也是“服务型政府”。

其对民营企业的基本态度是“无事不打扰,有事随时到”;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不是依靠政府投资,也不是依靠税收优惠,而是提供制度上的安全保障和包容性的创新环境,提供民营企业所需要的及时服务。正是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的“无为而治”“有限作为”成就了民营企业的“大有作为”。

陆铭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营造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民营企业在创新中大胆试错,政策层面不设禁区,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资本、创新、就业相互协同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明晰政策信号,明确对创新背后核心要素的支持包容。建议在制度层面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试错,优化市场准入机制,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细化基础设施领域开放细则,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竞争。

建议政策出台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科技研发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冒险之旅。尤其是医药行业,连续多年的研发投入,才可能有盈利的产品上市。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财经》记者在调研中也了解到,科技企业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政策的不稳定性。例如,‌医疗政策的重大变化可能导致医药企业的研发项目前功尽弃‌,环保法规的变化可能影响新能源企业的运营成本,数据保护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使用。

近两年来,一级市场较为低迷,对科技企业的融资也造成了较大打击。谢天辉是一家家族办公室的创始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为高净值人士管理财富。谢天辉告诉《财经》,高净值人士不愿意做股权投资,主要是担心政策不稳定。比如,前几年国家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从2023年开始,所有新能源汽车不再享有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倒闭,背后的投资人也遭遇巨大损失。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政策要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可预期性。“不仅是在出台前,还要在整个全周期,在事实、落地、反馈、评估都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来激励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田轩用41个国家的数据来举例表示,一个国家的政策本身对长期投资没什么影响。不管这个国家政策是偏激进,还是偏保守,企业家是可以根据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来适应国家的宏观政策的。但是,当企业家们不知道未来的政策是偏激进一点,还是偏保守一点,企业家们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和观望。

除了稳定性,提高政府在科技创新决策中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也十分重要。陆铭表示,近年来算法面临误解,大量科技企业有平台经济的性质,其核心竞争力是算法。算法技术复杂多变,通常依赖于数据驱动的方式,行为不可控、决策机理难解释。但算法本质上只是一种中性的技术手段。在监管层面,非专业监管人员并不能深刻地了解算法原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漏洞、误判与不准确处理的情况。同时,技术迭代远超监管更新速度,例如AI手机发展过程中,部分手机厂商利用无障碍等权限进行手机屏幕读取,数据获取边界在哪(读取屏幕获取了哪些信息)、厂商如何进行保存(本地存储还是上传云端)均缺乏解释,但监管部门资源有限,难以及时跟踪技术动态与更新策略,削弱治理有效性。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上,陆铭建议,精准推进算法治理。一是引导企业规范算法应用行为。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企业算法伦理规范指南,明确企业在算法设计、应用与数据处理中的伦理责任。要求企业设立内部伦理审查部门,定期审查算法并将结果纳入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要求企业建立算法信息公示机制,对算法信息公示方式、公示可见范围、解释方法等进行公示,持续提升算法透明度。

二是建立多元化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算法技术的客观报道。加强跨行业交流合作。政府定期举办跨行业算法治理研讨会与经验交流会,搭建交流平台。建立行业与监管部门沟通机制,定期组织行业代表与监管部门进行对话交流。由权威媒体、部门搭台,邀请专家、算法开发者等对算法技术原理进行通俗解读,加强对算法的客观报道。

三是优化监管体系,分级分类精准推进算法治理。引入现代化监管手段,研发智能监管工具,打造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算法监管平台。制定差异化治理规则。依据算法应用风险程度分类,对高风险算法实行严格准入审批,要求企业提供算法设计文档、风险评估报告等;中风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定期检查算法性能与合规性;低风险简化监管流程,鼓励创新应用试点,更多依赖智能监管工具、减少传统现场检查的人力物力等监管成本。同时在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领域,例如AI手机中存在的数据隐私问题进一步加强监管治理层面的政策研究,出台具体的监管细则规范端侧大模型的发展,规范技术发展中的隐私边界,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行稳致远。

良好舆论氛围激发民企创新活力

创新还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多位专家认为,在舆论场,民营企业不时遭受误解和偏见,正常的商业竞争和行为被一些网络“黑嘴”恶意攻击抹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社会形象。

陆铭表示,当前一些社会舆论对不同创新创意产业存在刻板印象,例如认为金融就是吸血、游戏只会耽误青少年等固有刻板印象,而对于相关行业推动科技发展和创造就业的认识不足,容易助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舆论氛围。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上,陆铭建议,要破除舆论场对“资本” “资本家”的负面印象,客观认知资本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对优秀企业家进行“资本家”的解读与抹黑,客观认识资本尤其风险投资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积极看待不同行业在促进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在执法中避免对具体行业发展“一刀切”。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创业的良好氛围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非常关键,对民营企业家精神上的支撑和鼓舞作用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条件有了,社会舆论环境有利,让民营企业家愿意继续努力,这是民营经济继续向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要加强对企业家的正面宣传、弘扬企业家精神。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企业家精神就是不怕拼、敢赢,就是执着担当、勤奋努力拼搏的能力,而如今的企业家精神,还要再加上科技引领、向先进学习和创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徐浩宇带来了关于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建议。徐浩宇表示,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家完整、准确地理解其科学内涵,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通过互学互鉴,更好地激发企业家跳出舒适区、设定新目标,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拥抱世界,增强创新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对于企业家群体如何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徐浩宇认为,企业家精神具有时代印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充实。需要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形成深入宣传和解读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与价值的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企业家持续了解和知晓什么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优秀的标准是什么、达成的路径有哪些,更好地助力世界一流企业高质量涌现。

此外,徐浩宇还建议设立“弘扬企业家精神日”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纪念馆”,这不仅是向优秀企业家致敬,更是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资料、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宣传不同历史时期优秀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创新精神,对企业家群体进行激励和教育,让其更好地温故知新,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编辑:陈颖)
关键字:

[ad_1]


[ad_2]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Share post:

订阅

spot_imgspot_img

流行

相关文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