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唐郡 编辑 | 张威
潘功胜表示,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还有下行空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间
3月6日下午3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记者会上,潘功胜表示,将择机降准降息。“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还有下行空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间。”
记者会举行当天,A股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分别上涨1.17%、1.77%;港股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3.29%、5.40%。
同时,潘功胜表示,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
在记者会现场,潘功胜披露了两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举措。
一是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科技创新债券的产品体系。
二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再贷款规模将从目前的5000亿元扩大到8000亿元-10000亿元,降低再贷款利率,扩大再贷款支持范围。
前述政策介绍完毕,潘功胜特别补充,“我们欢迎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的科技企业,反对将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工具化、政治化,反对设置不正当的投资壁垒。”
此外,潘功胜介绍了央行在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方面工作。
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处置方面,与2023年初相比,2024年末约4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退出融资平台序列;融资平台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为14.8万亿元,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
货币宽松:择机降准降息,研究创设新工具
2025年货币政策如何安排?降准降息何时落地?
前述记者会上,潘功胜释放了关于降准降息的最新消息。
“今年,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昨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讲得十分清楚。”潘功胜表示。
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还有下行空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间。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
同时,《报告》强调,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为此,多位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预计降准降息等举措可能在一季度末或二季度落地。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上,央行将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一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拓宽政策支持的覆盖面,并科学运用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小微、养老金融等领域。
二是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
三是用好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与证监会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此外,潘功胜介绍,将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削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加强规范,推动落实银行补充资本金等措施。
支持科创:推出债市“科技板”
《报告》指出,要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
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前述记者会上,潘功胜带来了两项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举措。
第一项是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科技创新债券的产品体系。
在金融机构方面,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拓宽科技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
在科技型企业方面,支持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用于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重组等。
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方面,支持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债券市场‘科技板’会根据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和股权基金投资回报的特点,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的制度安排,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发行成本,引导债券资金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潘功胜称。
第二项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主要包括三项优化:
一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从目前的5000亿元扩大到8000亿元-10000亿元;二是降低再贷款利率,强化对银行的激励;三是扩大再贷款支持范围,大幅提高政策的覆盖面。
此外,央行还将与财政协同,保持财政贴息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再贷款政策流程,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和便利度。
“下一步,央行将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潘功胜表示。
风险化解:两年40%融资平台退出
《报告》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2025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之一。
临近前述记者会尾声,潘功胜介绍了金融风险防控方面的情况。
“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发展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潘功胜表示,央行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有力的措施,弱化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
一是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化解债务风险;二是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注入资产、并购重组等方式,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降低利率、延长期限等债务重组的方式,缓解融资平台的流动性和利息负担。
当前,央行已与财政部建立了严格的融资平台退出标准和程序。与2023年初相比,2024年末约有40%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市场退出、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资平台序列。
在融资平台债务方面,除了隐性债务,2024年末,融资平台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14.8万亿元,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
“这些经营性债务约3/4集中在东中部经济大省,这些省份自身的化债能力很强。2024年四季度融资平台新发行债券的平均利率为2.67%,显示金融市场对融资平台风险的溢价水平已经大幅度下行。”潘功胜表示。
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央行、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配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综合运用在线修复、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稳妥处置中小银行的风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下降一半。
截至202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6%、不良贷款率1.5%、拨备覆盖率211%,均显著高于监管标准。
在支持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和平稳健康发展方面,2024年央行立足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降低新发放房贷利率,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保交楼,加上经营主体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债务重组等方式进行自我修复。
“近期,商品房交易量、交易价格,房地产贷款等多项指标,指向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上升。”潘功胜表示。
此外,《报告》指出,要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潘功胜表示,央行探索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的功能,维护汇市、债市、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外汇市场,央行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对各种外部冲击和挑战,果断适时采取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同时加强与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坚决对市场的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防范汇率的超调风险。在非美元货币不同程度贬值的情况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我们的政策和立场是一贯的,将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同时,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潘功胜强调。
在债券市场,截至2024年末,债券违约率约为0.25%,继续保持低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就前期长期限国债收益率短期内快速下行的情况,潘功胜表示,央行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的情况,及时向市场参与机构提示风险,强化监管协同,有效弱化和阻断风险的累积。
在资本市场方面,央行会同证监会,创设了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目前,互换便利共开展两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截至今年2月末,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约750亿元,金融机构与近900家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达成合作意向。
“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探索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潘功胜表示。
[ad_1]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