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启示:产品保持投资策略和决策一致性;绝对收益型账户可参考当年做法;工具性产品保持beta和风格;估值高时转债筹码从绝对收益型账户向工具型产品转移。
本文讨论了回顾2015年转债市场行情,通过易方达安心回报、招商可转债等基金案例,分析当时投资者的操作,并探讨对当下的启示。关键要点包括:
1. 易方达安心回报操作:2014年大幅加仓转债,中报达67%,年末118.5%,2015年开始降仓,一季度减仓过半,二季末几乎清仓。高仓位度过主要行情,高位逐步降仓。
2. 减仓原因:用股票取代性价比下滑的转债;转债规模下降,竞争激烈;负债端强劲,规模从2014年中6亿元增长到2015年中47亿元,具备“被动减仓”条件。
3. 招商可转债情况:2014年发行小基金,2015年一季度规模达50亿元,虽业绩-12%,但在分级B下折规模收缩的阶段有赎回费的产生。
4. 对当下启示:产品保持投资策略和决策一致性;绝对收益型账户可参考当年做法;工具性产品保持beta和风格;估值高时转债筹码从绝对收益型账户向工具型产品转移。
风险
转债个券超预期经营风险暴露,股市/债市超预期调整。
投资者开始有这样的“担心”:如果股市走出超预期的强度,或者因为债市的原因,转债负债端强度更甚于2021年,该如何操作呢。我们加引号是因为,这样的“担心”都是乐观情景的假设,而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历史上并非没发生过这样的情景——2015年上半年。我们在《转债十二年历史记录》更偏重事实记录,在此简单说明,投资者是如何走过那段行情的。
公募基金里,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易方达安心回报。这支基金并非转债基金,但在2014年逐渐大幅加仓转债,2014年中报时就达到67%(达到转债基金的合同标准),到2014年末更是直接来到118.5%。彼时重仓券包括中行、平安等主流券,择券上也并无现在的“双低”、“低价”、“Gamma”等明显倾向。我们知道在2014年转债估值大幅提升,年末已至26%高位(近期在25%附近),该基金在2015年开始大举降仓,到一季度减仓过半,二季末几乎不再持有转债。从事后净值看,该基金在那一轮行情做到了:高仓位度过主要行情段,高位逐步降仓,基本准确高点兑现。当然,在十年后来看,2014年的低位理应加仓,前提是需要经受住“为何当时不选择城投加杠杆”的疑虑,而在2015年高位,作为二级债基理应降仓,但客户在追求高涨幅、高弹性的五月,如何顶住“仓位不够就被赎回”压力更是问题。
当然,除了择时判断外,一些情况需要说明:
1、虽然在转债上大幅减仓,该基金的股票仓位在2015年上半年持续维持高位,而一季报中,其重仓券仍有通鼎、东华等高价券(但溢价率不高,几乎是股票替代品)——这样基本用股票来取代了性价比快速下滑的转债;
2、除了估值外,在2015年转债规模也在很快下降,保持仓位需要与转债基金竞争,去买下高价、高溢价的次新券,对于二级债基而言本身也已很难;
3、强劲的负债端功不可没,该基金在2014年中还是一个小基金,净值不过6亿元左右,到年末已近30亿元,2015年中达到47亿元附近,因而至少具备“被动减仓”的条件。
图表1:易方达安心回报净值走势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另一类案例,则是转债基金,尤其是转债分级,这里以招商可转债为例。当年上证指数虽然大幅冲顶回落,但年底仍有9.4%的涨幅,转债指数则是-26%,当然,如果看估值,这一年还是明显提升了的,但转债表现不是简单的正股+估值变化,这一点与字面理解差异很大。而虽然从业绩视角看,全年-12%的表现难谓亮眼,但2014年发行、三季度仅不足6.5亿元的小基金,在2015年一季度规模就达到了50亿元。此外,虽然在后来逐步萎缩,目前早已清盘,但其规模收缩更快的阶段是在2015年中,分级B下折期间(简而言之,下折后,分级A端的投资者将得到大量母基金,进而可以直接赎回得到现金,相当于高收益率永续债提前到期),而赎回也是有赎回费产生的。
显然,从操作上来说,该基金有仓位下限要求,且跟住指数,起到工具性的角色即可。而在基金公司得到规模的同时,投资者也并没有出现太多不满,毕竟波动就是类似转债指数的水平,投资者本身更有风险自负的意识——这一点是普通的一二级债不具备的。此外,分级机制更让分级B的投资者本身就知道那是一个杠杆基金,分级A的投资者也明确这是一个类固收的产品。
图表2:招商可转债净值走势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对当下,我们会有何启示?
1.保持一致性。上述两个产品的定位不同,因此思路不同、客户也不同,但都保持住了自身投资策略、决策的一致性,作为二级债基,易方达安心回报没有在低位犹豫不决,更没在高估值位置逗留以吸引申购者。而作为转债基金,则保持弹性(现在已经没有分级)。保持一致性才能不顾此失彼,也减少投资者本身的内耗。当然相比已经清盘的转债分级,我们选择的二级债基的案例有一定“幸存者偏差”,因为没有那样做的不少基金已经消失在后来的2015、2016年;
2.就绝对收益型账户而言,当年的一些做法仍有参考价值:寻求股票替代、视估值和波动调整仓位,以及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的负债端。作为在2014年已经创造出优良业绩的基金,其在2015年更容易得到终端投资者的信任,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2024和2025年。投资者本身应区分投研与沟通场景,因为后者同样重要;
3.对于工具性产品而言,保持beta、保持风格即可。而就现在的情况看,股性品种更容易维持弹性和性价比,债性策略更考验投资经理本身的操作;
4.估值高企后可能发生的情况是转债筹码逐渐从绝对收益型账户(一二级债基)中转移到工具型产品(转债基金)中,这是自然规律,因为后者有合同约束,因此转债对其有不同于前者的价值,最终“价高者得”,筹码自然向后者转移。也是因为,底层来看转债基金的投资者更了解、偏好这样的风险。
注:本文摘自中金公司2025年3月14日已经发布的《十年前,转债投资者如何走过的2015》;杨冰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5120002 SFC CE Ref:BOM868、罗凡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70003 SFC CE Ref:BUL744、陈健恒 分析员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30011 SFC CE Ref:BBM220
[ad_1]
[ad_2]